生物免疫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初步临床试验 |
发布时间: 2012-05-10 人气指数:3487 |
南方医科大学仁康医院消化肝病中心 吴邦富 李芳琴 李雪松 刘勇 万新和 王选琴 广州普邦生物免疫技术研究院 杨江英 周赟
(中华医学会第11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11年12月9-12日,杭州)
目的:观察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自身肠粘膜抗原致敏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不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及imDC诱导培养的混合T淋巴细胞(MTL)静脉回输对IB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患者,男,32岁,6年前开始出现腹痛及排粘液脓血便,大便12-20次/日,间有发热,伴体重明显下降。先后在北京、上海及广州的多家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就诊,经内镜、病理及病原学检测等手段排除特异性结肠炎症,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先后接受过多种药物口服及灌肠治疗,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近1年来长期口服5-氨基水杨酸(5-ASA) 2-4克/日维持,但粘液脓血便仍保持在10-12次/日。入院后肠镜检查见横结肠至直肠段的肠粘膜广泛充血、糜烂及溃疡,以乙状结肠及直肠明显,该处肠管变硬,结肠袋消失,呈铅管状,并见两个短蒂息肉。内镜下切除息肉,病理检查为炎性息肉,肠粘膜病理检查符合溃疡性结肠炎。 经患者知情并签字同意后,在继续维持5-ASA治疗2克/日的情况下,加用生物免疫细胞治疗,方法如下。 取患者肝素抗凝的外周静脉血50ml,以密度梯度法分离获得PBMC,在37℃和5% CO2浓度的细胞培养条件下,将PBMC中的贴壁细胞以IL-4、GM-CSF等细胞因子诱导培养为imDC。培养第3天,以取自患者结肠粘膜组织提取的自体肠粘膜抗原致敏imDC,第4天收获细胞,获得能够诱导对自身肠粘膜组织免疫耐受的imDC,将其中一半imDC静脉回输给患者。 同时将PBMC中的悬浮细胞以IL-2等细胞因子培养,第4天与另外一半的imDC混合后继续培养,第7天收获细胞,获得富含CD4+CD25+ T调节细胞(Treg)的MTL,并将MTL以静脉方式回输给患者。 imDC和MTL细胞回输为每2周1次,12次为一个疗程,共24周。分别于治疗开始的0、14及26周行肠镜检查和取肠粘膜组织病理检查,并观察记录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估患者自体肠粘膜抗原致敏的imDC及MTL细胞回输治疗IBD的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治疗开始后大便次数逐步减少,大便中血液逐步减少。14周时,大便减少到6-8次/日,大便中血液显著减少。内镜检查见结肠粘膜充血较前减轻,糜烂及溃疡病灶减少。病理检查显示肠粘膜炎症减轻。 26周时,大便次数减少到3-5次/日,大便中血液基本消失,以粘液便为主。内镜检查见结肠粘膜充血较前明显减轻,糜烂及溃疡灶明显减少,病变肠段明显较少,局限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病理检查显示肠粘膜炎症显著减轻,患者体重基本恢复到病前状态。 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以IBD患者自身肠粘膜抗原致敏PBMC来源的imDC及imDC诱导培养的MTL静脉回输,可以显著缓解IBD患者的病情。该方法可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IBD的生物免疫学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