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富教授出席2011年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第21届亚太肝脏研究会年会 |
发布时间: 2011-03-01 人气指数:3709 |
2011年2月16日-20日,第20届亚太肝脏研究会年会在泰国曼谷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数千名肝病专家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中国大陆的数百名肝病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广州普邦生物免疫技术研究中心理事长兼主任、中国肝病生物免疫治疗中心理事长/首席咨询专家、南方医科大学仁康医院消化肝病中心暨生物免疫干细胞诊疗中心主任吴邦富教授也应邀出席了本次学术会议。
APASL 2011学术观点: 中国台湾廖运范(YF Liaw):HBV复制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清除HBV或抑制HBV可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减缓疾病进展。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乙肝治疗效果远远达不到满意,我们仅能降低乙肝患者肝细胞癌(HCC)的发生率,而做不到杜绝进展到HCC。我们只好期待出现更加有效、安全且患者可以负担的抗HBV药物或治疗策略。
中国香港陈力元(Henry LY Chan):在抗HBV治疗过程中,应该监测HBV DNA水平,尤其对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患者,将有助于监测耐药,一旦发生病毒耐药,可尽早给予有效的补救治疗。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反映的是宿主肝细胞对HBV进行免疫清除的过程,更适合用于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治疗应答,对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患者,极早期的HBsAg水平变化可能具有预测意义。 荷兰哈里·詹森(Harry L.A. Janssen):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过程中,监测HBsAg水平可预测应答情况。对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患者,治疗过程中HBsAg水平下降与持续免疫控制相关;对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监测HBsAg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可以停药。总之,监测HBsAg水平变化有望成为乙肝管理中的重要指标。 关于丙型肝炎 澳大利亚亚历山大·汤普森(Alexander Thompson):宿主的IL28B基因型与其感染1型HCV治疗后的SVR呈显著相关,这解释了相同基因型病毒感染者应答率不同的现象。 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是,对感染1型HCV患者IL28B基因型进行鉴定,如果为C/C型,可以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较好,而如果非C/C型,只好期待HCV蛋白酶抑制剂等新药出现之后进行三联治疗。 关于NAFLD或NASH 法国弗拉德·拉奇(Vlad Ratziu):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尝试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例如维生素E、他汀、吡格列酮等。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吡格列酮可以改善脂肪肝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还可以改善肝细胞炎症、损伤,但无法改善肝纤维化。对于NASH患者,无论何种药物治疗,都不能代替饮食控制及生活方式改变。
关于肝纤维化 中国香港黄炜(Vincent Wong):研究证明,肝活检仍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局限于有创性、患者难以接受以及标本的偏倚。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是一种精确性很高、无创的肝脏硬度检查手段,但其不能应用于ALT水平极高的患者。多种无创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
|